资料来源《未名人,博雅园——360度看北大》(最后核实日期2006年4月30日)
本文收录了能够普遍反映高等院校师资、科研、学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主要评估数据,在这些数据中,北京大学几乎均居第一,这显示了北大在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的实力。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设立的给予科学技术领域和工程技术及管理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北大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2位,分布在数理学部18位、化学部10位、生物学部9位、地学部9位、技术科学部6位,数量居全国高校首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7位,分布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位、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1位、医药卫生工程学部5位。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院、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发达国家的科学组织中选举产生,院士们均在各自的科学领域对第三世界国家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北大现有13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
▲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是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中的一项重点内容,高校设置文科资深教授并给予与两院院士相应的待遇。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等23位学术界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分布于14个院系,数目居全国之首。
▲973首席科学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是建国以来我国支持强度最高的基础研究专项;973计划项目实行首席科学家领导下的项目专家组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对项目的执行全面负责。项目依托单位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提供项目执行的相关条件保障。截至2005年底,北大有15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长江学者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旨在延揽大批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提高我国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是教育部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截至2006年初,北京大学现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4人,讲座教授31人,两项都高居全国高校首位。值得指出的是,全国前两批人文社会科学“长江学者”中,北大共有13人(特聘教授6人、讲座教授7人),几乎是第二名的两倍;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加里•贝克尔、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受聘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讲座教授。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了完善人才资助体系而新设立的资助计划,选拔以优秀青年学者为学术带头人、具有创新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人员结构合理的研究机体给予资助。北大现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群体10个,居中国高校首位。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同为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中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教育部前两次批准119个创新团队中,北大以8个团队位居第一。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的,旨在资助优秀青年学者在国内进行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北大迄今共有108人获得该项基金,数量为全国高校之首。
▲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是以培养年轻一代学术带头人为主要任务的基金计划,于1993-2003年实施,北大教师中入选该计划的自然科学部分48人,人文社科部分26人,两项均居全国高校首位。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着眼于培养、支持一大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004年和2005年两次评选,北大共入选该计划人数73人,居全国高校第一。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科技委是国家教育部指导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工作的高级咨询机构,北京大学四位教授担任科技委委员,委员人数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并列第一,其中韩启德院士、林建华教授担任副主任;科技委下设十个学部,其中数理学部挂靠在北京大学,16位北大教授受聘学部委员,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一。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成立于2004年,是指导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级咨询机构,北京大学吴树青教授担任主任,厉以宁教授担任顾问,共15位教授受聘委员(不含顾问),总数居全国第一。
▲“何梁何利科技奖”得主
“何梁何利科技奖”由香港何梁何利基金设立,旨在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是我国最重要的民间科技奖励。北大教师队伍中已有37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徐光宪教授先后获得进步奖和成就奖),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全国高校共6位教授获得科学技术成就奖,北京大学侯仁之、徐光宪院士名列其中。
▲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是目前唯一由官方确定的教学指导专家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校及其专业的综合实力,在全国有广泛的影响,也受到各所高校的密切关注。本届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共设38个学科委员会,共2474个席位。北京大学71位教授分别在其中30个委员会里任职,出任委员会及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占12席、副主任委员27席、秘书长12席、委员38席,共计89席。我校入选教授人数、任职席数、出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人数均居全国高校之首,反映了我校在高等教育界的首屈一指的实力和影响力。
▲学科覆盖
北大现有本科生专业101个,硕士点224个,博士点202个,博士后流动站35个,学科设置覆盖理学、工学、医学、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十个学科门;北大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国家重点学科
北京大学现有国家重点学科81个。其中文科29个,理科52个:含理科27个,工科8个,医科17个(按二级学科计为19个)。在全国共96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北大显示了绝对性的优势,无论是总数(比第二名多32 个)还是大理科(包含理工农医)的学科数,以及理科、医科、文科(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的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一级学科评估
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的一级学科评估(2002-2004)中,北京大学参评的33个一级学科全部名列前八,其中11项在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排名第一,排名前五(29项)和排名全国高校第一(14项)的学科数居全国之首。值得指出的是,理学领域在全国高校中以七项第一(数学、物理学、化学、大气科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两项第二(天文学、地质学)显示了北大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卓越实力;医学领域5个学科全部进入三甲;人文学科领域的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哲学、历史学四个学科全部名列第一;工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分别有三个和八个学科名列前五。
就单项指标而言,根据对同行专家反馈的调查信息而得出的学术声誉一项中,北京大学有20个学科的学术声誉居全国各科研机构之首,全部33个一级学科学术声誉全部排名前五;共有12所单位的16个一级学科在四个单项指标上全部排名第一,其中包括北京大学的数学、化学、历史学和外国语言文学4个一级学科,显示了在该学科全面领先的实力。
▲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大学现有国家基础科研与教学基地18.5个,包括9.5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力学、大气科学、地质学、地理学、基础医学以及合办核物理学)和3个国家文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以及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家生命科学和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 教育基地。2004年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评估中,北大有6.5个理科基地被评估为优秀(全国共27个),3个理科基地被评估为良好,获得国家专项经费高居全国高校首位,比第二名多出约45%。另外,2003年文、史、哲、经济学基地全部以排名第一的结果被评估为优秀。
2005年,北京大学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和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入选首批2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全国仅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有2个实验教学中心入选。
▲国家精品课程
北京大学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003-2005)33门,其中理科14门,文科15门,医科4门,总数居全国第一。
▲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每四年进行一次评选。在2001年的评选中,北京大学共有24项获奖,其中“数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获得特等奖(全国共两项);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获奖等级,北大都名列全国高校之首。2005年,北京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上再创佳绩,获得特等奖一项(合作),一等奖6项,二等奖18项,非第一完成单位获一二等奖共7项,北京大学获奖总数再次居全国高校之首。
▲国家/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2003年中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颁布,共有100位高校教师获此殊荣。北京大学中文系陆俭明、数学科学学院丘维声、物理学院吴思诚、医学部祝学光4位教授当选。同时,共有北大学子17位和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学子2位当选,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同年,北京大学8位教授当选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精品教材
北京大学获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125项;2002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国优秀教材42种,以上两项均居全国高校首位。
继2001-2003年连续三年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第一的成绩之后,2004年北大68种教材入选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名列北京市高校第一。
▲国家科技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技工作者,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两名。北京大学王选教授因其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上的卓越成就获得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全国高校教师中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我国最高层次的科技奖励。北京大学历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数量(49项)以及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二等奖总数(21项)为全国高校第一。北京大学并有多项优秀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包括科技进步特等奖两项,第一单位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
▲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在教育部“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历年评选(1998-2005)中,北京大学(含医学部)独立完成项目12项,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另北大参与的两项成果也入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99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迄今唯一一次),北大共获18项奖励(其中包揽两项特别荣誉奖,以及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0项),无论获奖等级还是获奖数量均为全国高校首位。
2003年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大学共有30项获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7项),获奖数居全国高校第一。
▲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级实验室和科研机构
2003年科技部批准筹建首批五个国家实验室,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以其强大实力和独特的优势,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筹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
北京大学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4个教育部重点试验室(其中三个建设中),7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其中四个以北大为依托单位),6个卫生部开放实验室,2个卫生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15个国际合作建立的实验室,构成完整的科研机构体系。
近三年的实验室评估:在科技部委托国家基金委组织的化学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再次被评为优秀类实验室;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在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数理、地学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数学与应用数学、重离子物理、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均被评为优秀(全国共5个),生物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分子心血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评估为优秀。
▲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在2003年教育部的评估中,北大原有的1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全部通过,其中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被评估为优秀;新申报的三个基地也成功入选,从而使北大国家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总数达到了13个,居全国第一(全国共127个)。
▲进入全球前1%研究机构的科学领域
根据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科学引文数据库(SCI)截止到2005年10月的统计,按全球10年内某个机构发表论文的被引文情况,北京大学(含原北京医科大学)共有9个研究领域跻身全球引用前1%排行榜,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工程、植物与动物科学、临床医学。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由国务院学位办公室1999年至今举办的七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每次不超过百篇)中,北京大学共有53篇论文入选,名列全国高校第一(并列)。在2005年的评选中,以8篇入选居全国高校首位。